中醫新聞

[新聞] 中醫養生,是比醫生更好的醫生

面對各種疾病,我們無能、無助、無知,總是翹首企盼靈丹妙藥的問世,寄希望於先進的醫療手段,或是四處尋找名醫。然而,藥物能治病,也能致病;名醫能妙手回春,卻不能包治百病。儘管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對於很多疑難雜症和慢性疾病,現代醫藥和先進的醫療技術同樣無能為力。事實上,求醫不如求自己,自我養生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也是獲得健康的最佳途徑。

中醫認為,“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病莫如防病,防病必須養生,養生方能長壽”。懂得養生,在未病時可強身健體,提高身體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在生病後可增強人體正氣,幫助身體早日恢復健康,更可防患某些重大疾病的發生。因此,養生才是最好的醫生。

“生活處處有中醫”

一提到中醫,許多人可能都會聯想到苦苦的中藥,各種丸、散、膏、丹,奇怪的偏方、秘方……其實這是人們對中醫狹義的認知。中醫並不僅限於此,它其實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四時變化養生等。

如日常說的順口溜“胡椒驅寒兼除濕,蔥辣薑湯治感冒。魚蝦豬蹄補乳汁,豬肝羊肝明目好”,這是中醫;如你感冒了,發燒怕冷,媽媽讓你多蓋床被子,焐點汗,第二天你覺得舒服多了,這也是中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捂秋凍,冬日進補,依據四時的不同我們採取不同的養生方式,這也是中醫。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老百姓最好能學點中醫基本知識,那樣,才能看清楚中醫的門道,也才能找準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如果生了病,也不會動不動就聽信廣告、傳言,反而上當受騙。

養生,是比醫生更好的醫生

“不學醫不孝不仁”

古人言:“子不學醫則不孝,父不學醫則不仁”。“子不學醫則不孝”意思是為人子女者應懂得一些醫學常識。特別是當今社會,很多年青人都在外面打拚,很少有時間去關心父母,而父母又不想拖孩子後腿,所以等父母病得很重了才和孩子們說,往往這個時候已經進入疾病的晚期了。如果子女多一點醫學知識,就可能在平時的生活中給父母以疾病的指導,特別是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督促他們合理地用藥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尤為重要。“父不學醫則不仁”是說一個做長輩的不懂點醫學知識,可能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忽視很多問題,從而給孩子在身體和精神方面造成終生的遺憾。仁義禮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慈子孝才是天倫之樂。打破一個個幸福家庭的往往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而中醫的“治未病”正是打造幸福家庭的一個法寶。

養生,是比醫生更好的醫生

“岐黃之術傳今古”

養生,就是堅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養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順應四時、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形與神俱,精神乃治。講究的是臟腑調和,經絡通暢,協調平衡。中醫歷來重視養生,在養生理念上歷史淵源深厚、內容博大精深,養生方法亦豐富多彩。中醫養生與廣大百姓具有深厚的文化親緣,這種源自民眾的東西往往具有非凡的親和力,中醫的養生理念、方法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它源自於醫學卻貫穿於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老百姓自己學了中醫基本知識,就會擁有一雙慧眼,也能選擇識別合適自己的中醫方法了。能夠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選擇性的進行體質調理、食療、推拿按摩、艾灸等養生保健,讓自己的身體健健康康,只要堅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養身體,再加上正確的中醫指導治療,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