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新聞

[新聞] 李凱平:目前香港中醫發展最需要的是人才

在2020年1月13日《明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求同存異:擺在香港中醫發展前面的五大議題〉的文章,當中從「中醫醫院的運作模式」、「中西醫的互動模式」、「中醫在公營醫療系統的角色」、「中醫人力資源及執業考試」及「中醫專科化」等5個方面闡述中醫業界對目前中醫發展的分歧,目前有約10,140名中醫師,意見肯定繁多,但對於一個醫學專業發展,沒有人懷疑的是「人才」應該放在第一位。目前本地有3間大學提供「六年制全日制中醫本科課程」,與西醫不同的是,中醫的學術思想與理論在戰國末年以前已經形成,當中涉及艱澀難明的中醫古代哲學及許多抽象概念,若扣除生物醫學、通識及選修相關科目所佔時間,中醫本科生用不足4年的時間是否就能夠融會貫通中醫學的內涵並發揮自如?這或許從其中一方面解釋了何以各種中醫研究生或進修課程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以下本人還從以上提及的5個相關方面以說明當前「中醫人才」的重要性。

中醫醫院缺乏人才

中醫醫院將會於2024年底落成並投入服務,與目前18間中醫教研中心不同,醫院將會提供分科(目前已訂為內、外、婦、兒、骨、針等6科)門診及病牀服務,而不足5年醫院需要一個老中青結合的高水平本地醫療團隊,在提供醫療服務之餘還要肩負3間院校的教學及研究工作。有別於國內,香港的中醫是不允許執行西醫的診斷及治療手法,前往中醫院求診的病人病情往往更加複雜或嚴重,且當中更可能涉及上述6科的合作,這需要中醫思維與臨牀能力更高的醫療隊伍,而教學及研究能力則決定了這個水平的持續性。在中醫院正式運作時採取「循序漸進開啟各項醫療服務」的方式或許能爭取多2至3年的時間,但這種做法是否最積極呢?高水平醫療團隊的建立需要時間,畢竟業界普遍不期望未來的中醫院是一間專門從事西醫轉介服務的醫療機構,或是只針對各種慢性病、中風後遺症或癌症後期的療養院。

中西醫需要先相互認識與理解

在市民的普遍需求下,中醫與西醫肯定是需要相互合作,中西醫儘管都以治病為主要任務,但兩個學科的思維、理論、知識與治療手法等等卻很不同,故雙方合作前需要先從「思維」與「理論」兩方面作深入交流,此要靠具有「中西醫比較」能力的人才,即不僅相當熟悉自身學科的內涵,並能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比較兩門學科的差異,如此才能令中、西醫兩方面的專家對彼此的學科有更清晰的理解,然後探討如何合作,令兩門學科都能發揮最大的優勢以造福病人。

中醫在公營醫療系統還有人才嗎?

目前18間中醫教研中心共有約400名中醫師,佔全港中醫師總數的4%,但根據醫院管理局的統計,中醫教研中心應診病人人次總數在2017/2018年度就已經突破120萬,可見這些「有公營之名而沒有公營之實」的教研中心早就承擔了公營醫療體系第一層醫療服務,並應付相當龐大的市民需求,未來教研中心還將成為中醫院的重要支援,業界與市民一直擔心的是這些教研中心是否有足夠的中醫人才。今年3月教研中心將會實行新的標書制度,並對教研中心進行改革,各級中醫師的薪金與進修有望得到政府的部分資助,但一來仍有約一半的就診人士未能得到政府的直接資助,而多項基本營運項目完全缺乏任何資助,這些醫師仍需要不斷「跑數」以支撐中心的日常營運,在「市場商業導向」的管理思維與模式及一直缺乏合理公平而又真正反映中醫水平的「中醫晉升評核機制」下,教研中心是否具有培訓、吸引及挽留中高級人才的能力呢?若教研中心沒有中醫人才,如何能提供高水平的中醫服務給市民呢?各大學的中醫本科生與初級醫師如何能得到良好的培訓呢?

執業資格試能否評選真正人才?

業界與市民所期待的中醫,是能運用中醫思維與理論真正去解決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或改善身體健康質量的人才。「執業資格試」是評核執業資格的最後防線,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這個考試「從嚴」執行,由於通過執業考試的醫師就具有診治病人的資格,因此是否具備真正中醫思維、熟悉各項中醫理論,並善於運用此思維與理論去診治各種病人,應該是「執業資格試」的基本目標,如今這個考試制度已經實行約18年,隨着教研中心日益龐大的門診需求及中醫院即將落成,目前的筆試與面試是否就能真正考核到本科畢業生的中醫臨牀水平,或在臨牀上處理第一至三層醫療服務所面對種種疑難雜病的能力,相信是目前業界不少人士所憂慮的。

中醫專科發展

中醫在宋元時期已經有比較明細的分科,上述所提及中醫院的6個分科是中國古代醫學分科的一部分,這是根據不同人的生理特性不同、疾病表現的專有特性、具體治療手法等差異作分類,其原意是為了達到「醫學分工」,而不是為了考核一位中醫師的中醫水平而設的!這些科目全部都是以「中醫思維與理論」為核心,對於跨科目知識與診治技巧的把握,需要運用「中醫思維與理論」對這些科目的範疇作更深入的探究,並培養整合不同科目的能力,畢竟針科也是處理內、外、婦、兒科的疾病,婦、兒、外、針、骨科在診治上也離不開內科,故中醫「專科化」反而可能令醫師對中醫的思維與理論的認識與應用流於局部,限制中醫人才「整體化」的發展。

中醫亟需人才培訓及規劃藍圖

本人2019年在《香港中醫雜誌》發表〈香港中醫人才培訓計劃及資歷架構重建〉一文,當中對「中醫人才」的定位,應該是以「中醫思維與理論」為核心,除了在中醫各個知識領域或範疇的掌握與運用外,達到高度整合及高層次思考,從全方位處理各種疾病及醫學傳承,如此才是「中醫人才」真正目標。多年來香港一直缺乏有系統的中醫人才培訓計劃及資歷架構,自2000年《中醫規管制度》實行以來,中醫素質仍然相當參差,政府若真的有心發展中醫,理應大力投放資源,從構建「中醫人才培訓及規劃藍圖」開始,為建立中醫人才隊伍走出第一步。

作者是中醫教研中心中醫服務主任

[李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