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新聞

中藥的最佳服用方法!最好的療效原來是這樣來的…….

Q:“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中醫來調理身體,這兩天找大夫開了點中藥,因為是初次煎藥用的是煮麵的鋁鍋,結果把藥煎糊了。”

A:”汗!吃中藥可不像吃飯,中藥如何煎煮,顆粒劑如何服用,服法是否恰當,都對最終療效有一定影響。今天,我們為大家講解中藥怎麼吃才最有效、最正規。”

“自己煎藥注意啥”

自己回家煎藥,許多人往往束手無策。在此給大家提幾點注意事項。

中藥不能洗
有的患者覺得買來的中藥有點髒,喜歡回家先洗一下再煮。

中藥飲片最主要的就是植物藥,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幾類。此外還有礦物質藥、貝殼類藥和動物藥。

這些藥材在加工過程中經過了炮製工序,因此只要藥劑師根據處方調配好了,患者回家直接煎煮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沖洗。

另外,有的患者打開包後覺得有些可能是髒東西,就挑出來,這樣可能也把有效成分給剔除了。

反覆煎要加熱水。
煎第一次前,通常要用涼水浸泡,然後直接煎就可以了。但建議第二煎的時候最好用溫水或者熱水。


最好用砂鍋。
按照傳統,我們一般推薦用砂鍋來煎藥。不建議用鐵鍋、鋁鍋,因為其中含有一些金屬元素,對藥效會有影響。

火候要掌握。
一般煎藥都是用大火燒開後調成小火,然後再用文火熬。

但解表藥(有風寒解表藥和風熱解表藥,一般用於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等)需要武火直接煮開,然後再煎煮10~20分鐘,隨後把藥汁潷出來,再加水煎第二煎。

第二煎也要用武火煎煮,煮沸後保持5~10分鐘。

“服藥時間有講究”

中藥抓好拿回家,正確的煲法很重要,選對服用的時間同樣重要,有的藥物因其本身特性的要求,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服用才能發揮效果。

按時間分

清晨:宜服補腎藥、行水利濕藥、驅蟲藥及催吐藥。

午前

宜服發汗解表藥及益氣昇陽藥。

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

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

古醫對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益氣昇陽藥,都強調午前服藥。

午後或入夜

宜服瀉下藥。

入夜

宜服滋陰養血藥。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服用;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用。

夜臥

夜臥:宜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以用於治夢遺滑精,緩下劑宜在睡前服用,有利於次日清晨吸收。

按飯前飯後分

飯前服

飯前服:由於大多數的食物會對中藥的吸收產生影響,飯前一小時胃處於空虛狀態,有利於藥物進入胃腸道被吸收,補虛藥宜飯前服。

飯後服

有些藥物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健胃消食藥及對胃有刺激的藥宜飯後服用。

這裡要提醒的是,急病、重病不拘時服用。

月經期服藥注意
月經期該不該服用中藥困擾很多女性朋友,為避免中藥產生不良影響,一般在月經期間要停止服用中藥。

但是有些療效的中藥需在月經期服用,如治療女性不孕症時的活血調經中藥,治療痛經、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月經量少、出血不規則等調經中藥,治療月經期偏頭痛的疏肝行氣化瘀的中藥。

“服藥方法有規律”
即便是常規服藥法,也有必須要遵循的法則,包括以下4點:

1、冷服

不是所有的中藥都要乘熱喝。比如治療熱病所用的寒涼藥,即我們所說清熱藥物,一般就需要在湯劑冷卻後服用。

為防藥物成分發生變化,建議濾出藥湯,小碗盛裝冷卻。


2、熱服

屬性為溫熱的藥物需熱服。但要注意,趁熱吃不是讓你把滾燙的藥汁一口悶,正確的熱服是指將藥液濾出到小碗中,待藥液溫度合宜,不致燙傷時稍稍震盪後服用。

另外,溫熱藥通常為了發汗,例如著涼感冒後服藥,常需要在服藥後蓋上被子取汗加強藥力。

3、飯前服?飯後服?

中醫一般認為:

▶ 病在上部的疾病,如心、肺病,要選擇飯後服。

▶ 病在下焦,即肝、腎疾病,就需要飯前服,例如補腎藥。

▶ 病在四肢,例如驅蟲、消水腫之類的中藥要求清晨空腹服用。

4、頓服?頻服?

頓服頻服指的是用藥的頻率。

▶ 病在下部的,往往多量一次喝完,這是頓服。

▶ 病在上部,如咽喉口腔的疾患,往往少量多次飲用,慢慢嚥下,這叫頻服。

此外,適合於發作前服用的,主要是瘧疾,有一定的發病規律,建議是在發作前2-3小時服用。